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触觉笔迹学书籍前言
热度:3096来源:http://nanj.mofangbiji.com

当你打开这本书的时候,一定和我最初的想法一样,认为这只是一本关于“笔迹学”的书。

 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只是想把这些年来的研究成果记录下来,推广笔迹学理论与技术。但是,随着内 容一点点地铺开,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逼着我继续思考和完善。灵感不断地跃入脑海,被“下载”下来,成为 纸面上的文字。当书稿完成时,才发现这本“笔迹学”的小书,竟然会涉及那么多的主题,远远超出了最初的 计划。如果要再提炼出这本书的两个主题,我觉得是“潜意识”和“教育”。

 讲到“潜意识”,很多人以为是“梦和被压抑的性欲”等看不见的心理活动。在笔迹触觉理论里,“潜意 识”的定义包括了“习惯化的行为——性格”。有的人会说:“我的性格我做主!”其实,在大多数时候,我们 还真的做不了这个主。例如,我们都曾想让自己(或周围的人)的性格变得更好一些,可是往往力不从心;甚 至有时候,自己眼中的自己,与别人眼中的自己都不一样。两千年前,苏格拉底出了一道题:“认识你自己!” 现在,通过笔迹学,我们不仅可以认识自己。如果你能找到苏格拉底的笔迹,还可以“全面”地认识苏格拉底。

讲到“家庭的教育”,作为家长,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我告诉孩子的每一句话都是至理名言,他怎么会 成长为另外一个样子?”学习了笔迹触觉理论后,我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教育不仅要“言传”,也要“身教”。 也就是说,在与儿童(年龄越小,潜意识开放程度越高)交流或相处时,我们表达的信息,其中只有一小部分 是“语言”所表示的“意识层信息”,大部分是“表情、情绪、行为和习惯”等所表示的“潜意识层信息”。无 论我们主观上想重点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也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潜意识层信息”的存在,这些信息全部都被 儿童“模仿与吸收”了,而不仅仅是其中的语言信息。这意味着,要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父母首先要认识并 改善自己的性格与修养。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父母与子女之间沟通的“带宽”便增加了。 

讲到“学校的教育”,很多“自我实现程度高”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学习是快乐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 的联系。”而现在的孩子很辛苦,每个假期都要奔走于各个补习班之间。有些学生一路拼搏,考上大学后,反 而泄了气,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当学习不再是快乐的活动时,他怎能坚持终身学习?我们没有要求动物园里的 动物都长成一个模样,也没有在同样的时节去种植所有庄稼。但是,为了让孩子“齐头并进”地学习考试的必 修科目,却经常采用强制性的手段,这样做最容易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育的本意中,每个人都应该认识 自己,并做好自己,而不是成为某个“标准的模板”。但是,如果你不跟着“应试教育”的节奏,从幼儿园开始 “起跑”,那么,一步慢,步步慢,将很可能与好大学无缘。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对教育的现状感觉到忧虑,不 妨直接阅读本书第 5.1 节,看看笔迹学能否解开教育中的这个“结”。 

笔迹学可以评价“考试”无法评价的“许多指标”。这些指标对于生活与工作的实用价值要远远大于“考试 成绩”,从而破解了人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教育不用再仅仅以把一张整齐划一的试卷考好为目的, 做考试的“奴隶”。对人性的多元化评价,是实现多元化教育的前提。教育的重心将不限于外显的“意识层次” (如成绩、知识和技术等),也包括内隐的“潜意识层次”(如性格、习惯、能力和潜力等)。教育与生活不再 是互相分离的孤岛,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艰苦跋涉、奉献出毕生心血的人们。徐庆元先生从 1976 年开始研究笔迹学,他的 研究成果于 1993 年获中国发明协会的银牌奖,事迹曾被《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

1999 年,他的代表著作《笔迹与心迹——笔迹触觉的个性心理》出版(后文简称《笔迹与心迹》),获得国内 笔迹学者的一致赞誉。

徐先生研究笔迹学四十余年,历尽艰辛,逆流而上,终于发现了主动触觉——源自遥远之处生命汇聚的三 角洲,为世界心理学注入了一股活力,让心理学研究回归“心里”。

 手在纸面上挥洒出富有个性的线条,携带着书写者的个性信息,越过不同年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 同民族、不同国度。在这种原始的感觉中,人们能够互相沟通和理解。

科学研究是一项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具有突破性的颠覆式创新,需要“十年磨一剑”。修补性的渐进式 创新,虽然风险低见效快,但是“一年磨十剑”,难以孕育有代表性的成果,其理论、经济和社会价值往往有 限。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艰难磨砺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更显得弥足珍贵。


 笔迹触觉理论是一套原创的、独立的、系统的笔迹学思想理论,与“传统心理测量技术”和“其他笔迹学方 法”有所区别。在多年的学习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悟,在书中与大家分享: 

第一,我曾学习过多种笔迹学方法,后来转向笔迹触觉理论,深知上下求索之不易与茅塞顿开之喜悦。笔 迹触觉理论用“整体、刚柔、时间、空间”的思维方式,拨开了繁杂特征的重重迷雾,直抵“笔迹线条的触觉特 征”的本相。混沌的思维得到了自由的释放,不仅在笔迹分析中如鱼得水,更是进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 相融合的妙境。 

第二,本书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方法,构建起了笔迹触觉理论的整体框架,力求系统完整、逻辑严密。 唯有这样,读者才容易理解和接受该理论,并把精力放在实践上,而不需要一边猜测理论模型,一边摸索实践, 那样两条腿都走不稳。 

第三,目前笔迹学的分析方法有很多种。各种方法共用了一些术语,但并不统一,这给初学者的理解造成 了困难。本书对相关“术语”进行了比较规范的界定,使之成为研究者之间交流的基础。完整的理论方法和术 语体系,使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份笔迹,能得出意义相同的分析结论。 

第四,笔迹触觉理论是一项开创性的理论,能够与许多优秀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相融合。本书介绍了笔迹触 觉理论与“潜意识”和“特质学说”的关系。

★ ★ ★ ★ ★ ★ ★ 

越是深入地学习笔迹触觉理论,我越感受到它的广博丰富与深奥精微。其理论与方法的“可操作性、严密 性与整体性”,回应了二百多年来对心理学的科学性的质疑。笔迹触觉理论不仅对“笔迹学”的发展做出重大 的贡献,更是“心理学”乃至“思想史”的一个里程碑。《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一书中说:

科学史表明,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每一个划时代进展都跟开拓一批新的可观察变量和可控制变量有关。伽 利略把当时刚发明的望远镜指向夜空,天文学就在 16 世纪开始了革命性的发展。19 世纪光谱分析出现以前,绝 大多数人认为别的星球上的物质组成是我们不可能知道的。光谱分析技术的发明,使天体物质的组成成为可观 察的变量,从而开始了天体物理和天体化学的发展。高能加速器使人类在微观世界的控制范围增大,有了它, 人们才能建立并验证各种各样的基本粒子理论。

笔迹触觉理论为现代科学难以研究的“笔迹、触觉和人格”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径和测量手段”,扩展 了人类的认知边界。娟秀与苍遒的笔迹线条,不仅仅是书写的劳动,也是语言的传递,感情的表现,梦的象征……

近年来,心理学对“教育和生活”指导不足。事实上,现代心理学包含了大量不同的内容和观点,缺乏整体 性的理论。《对“伪心理学”说不》一书中说:“许多人学习心理学是希望能够学到一套宏大的心理学理论,以 此来概括和解释人类行为和意识的方方面面。但这类愿望总是会落空,因为构成心理学的不是一整套宏大的理 论,而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仅仅能够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

事实上,心理学分化得如此严重, 以至你不难想象,如果一所大学撤掉心理系,它会很容易将心理学系的成员分派到其他院系去。生理心理学家 可以去生物系;社会心理学家可以去社会学系;认知心理学家可以去认知科学的交叉学科院系;工业与组织心 理学家可以去商学院;临床和咨询心理学家可以去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和教育系;发展心理学家可以去教育、 认知科学或人力资源系等等。”

笔迹触觉理论具有完整和系统的人格模型,它能够广泛地解释各种个性心理特征,连接心理学中许多互相 孤立的研究成果。在“笔迹—人格空间”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顺畅,联结更 密切。并且,这种联结可以用计算机进行运算。

笔迹触觉理论沉默多年,可谓厚积而薄发。这是一个“成熟”而“崭新”的领域。 所谓“成熟”,是指其理论框架已经比较完整,结论经得住考验,研究方向明确,技术开发风险低。 所谓“崭新”,是指这个理论体系中存在着很多空白地带有待补充,犹如一座座闪闪发光的金矿。 笔迹触觉理论的价值,不限于笔迹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

将其与其他学科(如教育、人力资源、语言和历 史等)交叉融合,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笔迹触觉理论与 IT 技术(如互联网、社交媒体、推 荐引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有很多交汇之处。例如,在实证研究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采集笔迹数据来检 验信度和效度。在应用研究方面,可以根据触觉特征为网络用户画像,分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向其推荐商品 和服务,这比基于用户行为的推荐算法,更加准确和深入。 本书中与计算机有关的内容,是我在研究过程中的粗浅心得。各位读者结合自己的专长,在阅读过程中一 定会受到更多的启发,产生更丰富的联想。

★ ★ ★ ★ ★ ★ ★

人类历史上有 4 次工业革命,历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技术分别是:

 第一次,机械、蒸汽机; 

第二次,电力、石油; 

第三次,计算机、互联网、生物、核能; 

第四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前三次工业革命,将人类从体力劳动解放(或者说淘汰)到脑力劳动中。而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甚 至代替了人脑的部分工作。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却使劳动力(体力与部分脑力)这种生 产要素变得相对廉价,人类比任何时代都更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 人类历史上有 4 次教育革命,分别是:

 第一次,学校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教育行为从家庭和个体转移到了集体;

 第二次,文字的出现,提高了知识传播的质量,拓展了知识传播的空间;

 第三次,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增加了受教育的人数;

 第四次,由 IT 技术而引发的新教育模式。


与工业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教育有点跟不上节奏了。历次教育革命都依附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教育 本身的思想理论革新。现在流行的“标准化、规模化”的教育模式,源于工业时代的生产流水线。进入 20 世纪 后半叶,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涌现,如过度地强化科学教育,淡化人文教育,割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 关系,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5]人们越来越需要“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替代“标准化、规 模化”的教育。


在信息时代,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增加了很多(如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授 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具有学习和利用知识的“能力”变得更为重要。 笔迹触觉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完整的人格评测技术,促使教育的重心从知识转向为能力。这有助于教育回 归其基本功能,即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成绩和追逐名利,“其目的是激发儿童的生命活力、培养和发展其个性, 使之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独立自主的人。”[6]译序 23

★ ★ ★ ★ ★ ★ ★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发展经济的目标下,不断扩大投 资、刺激消费。物质文明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既破坏了自然,也损害了人类自身,因为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 部分。频繁爆发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一次次地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著名经济趋势研究专家时寒冰说:

“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超越物欲的局限,才能找回生活的真谛,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唤醒根植于灵魂深处的高 贵自尊,站在与世界平等对话的起点之上。”[7]触觉的发现,给我们带来了一丝曙光:“触摸是人类最古老、最 重要的知觉,是最神秘的使者。触摸如同空气和阳光,供给我们生命的动作,给予我们身心的健康成长。”[1]94

笔迹触觉理论或许可以成为打开人类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为流浪在外的心,找到一条回归精神家园的路。让 我们放慢脚步,重新思考一下,幸福的含义到底是什么。

★ ★ ★ ★ ★ ★ ★

为了向更多的爱好者介绍笔迹触觉理论,本书写作风格力求“语言具体而明确,方法有可操作性,理论在 生活中能够实际应用”。为了帮助没有太多笔迹学与心理学知识背景的读者能够顺畅阅读,本书补充了一些背 景知识,这有助于减少知识断点,避免中断阅读。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本书有两种学习方式: 对于将笔迹学作为业余爱好,希望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掌握实用技巧的读者,可以先阅读第 1 至 3 章,了解 基本原理后,再重点阅读第 5 章,学习如何从笔迹中观察和提高能力。

 对于希望深入学习笔迹学的读者,可以将本书当作一门专业课程学习。第 1 至 7 章,介绍了笔迹触觉理论 的基本原理,包括空间模型、刚柔分析法、整体思维、信度和效度、与特质学说的关系、在教育中的应用、学习 感悟、与计算机的结合等。第 8 章是笔迹案例,供练习实践。读者可以将前后两部分互相参照阅读,不断调整 思维,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笔迹学对心理健康、自身修养、察己知人、家庭教育、工作学习、为人处世等都很有帮 助。心理学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这意味着,一方面,所学理论可以指导生活实践;另一方面,随着生活经 验的增加,我们的理论水平会不断提升,并将知识逐渐内化为性格,从“学以致用”到“知行合一”。

★ ★ ★ ★ ★ ★ ★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笔迹学爱好者、人力资源工作者、教师、家长、企业管理者、心理学爱好者、计算机研 发人员等。在笔迹学爱好者中,人力资源从业者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非常乐于学习实用 的人才评测技术,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

“因材施教”是每个教师的理想,但是在传统的沟通方式中,要想准确认识所有学生的个性和能力,需要 很高的时间成本。在笔迹触觉理论的框架内,教师能够与学生快速、准确和深入地沟通,提高工作效率,实现 因材施教。愿笔迹触觉理论的研究成果,在教育事业中生根发芽,润物细无声。

 笔迹触觉理论是一座有着无数宝藏的殿堂,我在其中寻觅,时常惊喜地摘到一些果子。令人欣喜的是,在 希腊科学体系中,众多发现可以关联、汇聚、迭代和传承,而不是“猴子掰玉米”式的孤立知识点,那样便难以 积累和传承。本书将为您打开这座殿堂的大门,搭设好攀登的阶梯,期待着您去探索和品味。

★ ★ ★ ★ ★ ★ ★

这本书的出版与很多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感谢北京林业大学的蒋东辰副教授和安徽大学的蔺智挺教授, 他们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感谢我的学生们给予的帮助:王雨舟、陈曦、于婷、李昀莉参与编写程序;邢 川平、陈思浩、朱惠、杜笑宇、赵璐参与采集数据;薛莹莹、陈俊华参与整理文献和资料;边思宇对整本书进行 了校对。感谢北京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李芳荃女士提供资料。写作占据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衷心感 谢我的父母、妻子和女儿的理解与支持! 

本书是我多年来研究笔迹触觉理论的一些心得,书中的字句都是一点点写成。由于经验和水平有限,一定 存在很多不足与错误,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现在流行快餐式的阅读,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似乎与时代的节奏不符。但我遵从内心的声音,安静地 沉下心来完成这本书。希望这部粗陋之作,能够为您带来一些不同寻常的思想体验。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扫一扫 添加微信沟通

微信号:13338600012

电话:13338600012

QQ:2528049390

地址:签名笔迹商务服务中心